01
我們的辦公室,在中央美院旁邊的一座小白樓里。除了我們之外,樓內的業態都是服務于藝術的,為了合理解釋一家軟件公司的突兀存在,物業在導引牌上我們的兩層樓后面的標注,寫的是“藝術科技”。
客戶或合作伙伴來公司時,會注意到這幾個字,經常有人對我說:“藝術科技,挺符合你們形象的,選在央美辦公,正合適?!?/p>
每當此時,難免惶恐而慚愧,我們的產品,遠遠夠不上“藝術科技”四個字后面天然設定的隱形標準。但我們的公司愿景里面,確實赫然寫著“以科學的方法,做藝術的創造”的字句,把產品做成藝術品,是我們每個人的愿望。
程序員、架構師、產品經理,本來就都是藝術家吧?
02
藝術兩個字,似乎自帶神圣光環,在享受光環帶來的榮耀時,也往往被敬而遠之,離很多人的生活遠了。其實,藝術應該是日常生活中自然自在的一部分,尤其應該是程序員和產品經理生活中不可少的部分。
兩年前在昆明做產品春訓,二三十人一起去滇池邊爬西山龍門,在公園內的美術館偶遇了畫展“隱喻與象征:11位藝術家 風景的另類描述”,于是拉大家進去看。大概因為要買票,雖然外面公園里熙熙攘攘,展廳里面,卻除了我們別無一人,可見藝術在中國,還不是那么親民。
在里面逛著,有些同學就問:“太藝術了,也看不懂啊。這些模模糊糊畫的不像的畫,該怎么看啊?好在哪兒了?”
看同學們在館里轉的狀態,有此疑問的為數不少,于是我招呼大家聚到一起,窮幫窮,外行來做外行的藝術向導。
03
“大家首先別覺得藝術有多么高深,多么遙不可及。藝術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是每個人都可以自然而然感知的美,大家日常都聽歌吧?聽一首好聽的歌,不需要什么復雜的知識,你就可以感受到美,這就是藝術啊。
看畫時,大家會本能地要去看畫的是什么,畫的像不像。要看現代的這些畫,大家要打破一個觀念束縛,先不要糾結于像不像的問題,不要糾結于具體到底畫的對象是什么。
聽歌的時候,歌詞會給你一個明確鮮明的意象,似乎你知道了這首歌要傳遞的情感和意義。那么,假如你在聽一首你沒聽過的歌的伴奏曲,你會覺得聽不下去嗎?你是不是依然可以從中體會到美呢?
那么,完全沒有歌詞的音樂呢?那些鋼琴曲、小提琴曲、交響樂呢?那些我們古時的黃鐘大呂、琴瑟簫箏呢?我們往往認為那些比有歌詞的歌曲更是音樂,是純音樂。但你能準確說出純音樂傳遞了什么情感,復現了什么情景,講了什么故事嗎?似乎很難用語言描述,更沒有標準答案。大師執琴,一曲奏完,或許每個人都沉醉其中,但每個人心中體會到的美,所激發出的情感、心緒和想象,卻是千人千面完全不一樣的。
繪畫和音樂一樣,都是一種藝術形式。繪畫,是畫家用色彩、線條來自我表達的一種藝術手段,就如同音樂是音樂家用旋律和音調來自我表達。
純音樂不需要有歌詞,而純繪畫,是完全可以沒有現實參照對象的,是藝術家通過色彩線條而非具象場景表達自我情感或者觀念的一種形式。藝術已經不再是兩千多年前蘇格拉底柏拉圖所認為的,是對世界的模仿了?!?/p>
04
“大家看畫,尤其是看印象派以后近一百多年來的繪畫,先要徹底放下對形態、對具體畫的場景的執念,消融由此執念而來的抵觸和抗拒,就把面前的畫當作一曲由色彩、形狀、線條交織而成的交響樂去認真傾聽,而非沒有一目了然的歌詞就放棄了。
聽歌時,歌詞是雙刃劍,在快速給你明確的意象的同時,有時也會束縛和圈定了你自己的想象和感受范圍。有同學會有這樣的感受:特別好聽的外文歌,一旦把歌詞都搞明白了,似乎反而不如不清楚的時候耐聽了。
看畫有類似之處,畫面非常清晰明確,你好像看一眼就秒懂,其實也反而束縛了你,而大多數人看畫往往一幅畫只掃幾眼,更沒有給自己足夠的時間去接受藝術家傳遞的氣息?!?/p>
05
“大多數同學現在還是走馬觀花,在每幅畫面前停留時間很短,這其實是很難看進去的。把畫當一個數據集、信息包的話,我們是需要調試接口的時間的,尤其是沒接觸過的新廠家、新格式,更需要時間。
大家必須耐心些,給自己的眼睛、大腦和心靈更多適應、理解和感受的時間,讓色彩和形狀自然清澈地流入你的眼中、腦中、心中,熱烈而平靜地接受、擁抱和融入到藝術家用色彩和形狀創造的世界里去,才能逐漸接收到藝術家傳遞給你的某些信息,并在你自己的意念海洋中激起波浪,催生和豐富你自己的想象。
而假如你在一幅畫上花足夠多的時間,往往會帶來和第一眼完全不同的感受,比如說……”
06
隨便找了旁邊的一幅畫,大家開始一起調試接口:
剛開始,似乎只是一片亂七八糟的綠色,逐漸的,大家都發現在一片混沌中,有意義的畫面慢慢浮現,左邊林間的路,遠處的小屋,穿連衣裙的媽媽帶著扎辮子的小姑娘,右邊的湖或者池塘?岸邊樹蔭里坐著的爸爸,是在釣魚,還是在寫生?
進而,有人注意到,媽媽和孩子在的半邊,沐浴著陽光,明亮歡快,而爸爸所在的半邊,湖水幽深,樹影低沉,同樣一家人,卻仿佛生活在兩個世界。她們明白他嗎?他在陰影中獨坐,是享受,還是痛苦?
好幾個人脫口而出:“這不就是我們家嗎?”
07
這是畫家的意圖嗎?是他有意傳遞的想法,還是潛意識的流露,亦或,只是觀者的自作多情?
無所謂吧,畫家創作的過程,是他和藝術的一次互動,繪畫作品是可見的一種結果的載體。而我們觀看的過程,是我們每個人和藝術的一次互動,繪畫作品提供了互動的載體、參照物、道具,或者說,訓練樣本集(有時還帶作者自己或者評論者加的標注),而互動的成果,是更強的感受力,更開放的想象力,是被其中的信息代碼所調動和激發的能量。
在觀看中,大家開始意識到,模糊中誕生的夢境卻仿佛最真實,因為在每個人腦海中浮現的場景,是由每個人自己和畫家合作完成的。人的視覺本能努力的在混沌中尋找解釋,用記憶存儲中的畫面元素和想象力創作和渲染來消除不確定性,從而在畫家提供的色彩和形狀框架下,糅合自己的算法,引用自己的方法,編寫了自己的一篇代碼,在自己的運行環境中,跑出了獨一無二的結果。
08
Y Combinator的創始人,Paul Graham說,在他所知的所有行業中,專家級程序員(黑客)與畫家最像。他列舉了一系列的共同之處,比如:
黑客與畫家,都是創作者,試圖創作出優秀的作品,而不是做研究;
畫畫和編程,都是實踐,畫家學習繪畫的方法就是動手去畫,黑客也是如此;
畫家學習中要臨摹大師作品,黑客要看優秀的源碼;
黑客與畫家,都需要在作品前長時間的不斷涂抹,擦擦改改,草圖構思在過程中也會調整。。。
草圖構思在過程中也會調整。。。哈哈,其實每種創作都類似吧,寫這篇小文也是如此,寫到這兒才恍然發現一個小小例子已經寫了這么多,原來構思要說的,只完成一個小小局部,照原計劃寫下去要變千里江山圖了,還是先收在這秋山一角吧。
09
Paul還強調了一點,優秀的軟件,像優秀的畫作一樣,都需要對美的狂熱追求。
Paul還說,新想法的最佳來源,往往是來自其它創作領域,黑客與其到“計算機理論”中尋找創意,還不如到繪畫中尋找創意。
看畫、讀詩、賞樂、觀影,看小說,甚至品嘗美食,都是我們和藝術的一次互動,是對我們接口的一次調試,是對算法的一次訓練,是對感受力、想象力、創造力的一次修煉,是向美的一次邁進,是走向“藝術創造”小小一步。
10
從美術館出來,為了湊趣,拉了11位同學,有程序員,有產品經理,有解決方案架構師,偽裝成參展的11位藝術家,為他們拍下了這么一張照片:
人人都是藝術家,軟件程序、軟件產品、解決方案,都是我們創作的藝術品。
我也是吧?拍上面這張照片,也是一次藝術創作:-)
人生,是一場行為藝術